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教育 > 艺术工作室
察启功关于对故宫《伯远帖》之鉴定(三)
时间:2018-03-20 12:17 来源:号外艺术 作者:admin 点击:
察启功关于对故宫《伯远帖》之鉴定(三)
一、科技检验进入了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
古代书法作品能够健康有序的流传,鉴定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最富有划时代历史意义,并具有里程碑式纪念意义的鉴定,当属宋朝米芾与当代潘吉星二位对古代书法作品的鉴定了。这两次鉴定均为正式、合法、有效的鉴定。
(一)宋朝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首次聘请当朝顶级书法鉴定家米芾,授权他对朝廷内府所藏书法作品进行鉴定。这是历史上首次开创了以法律的形式作为鉴定保证的先河,并将这一行为编入朝廷典籍图书《宣和书谱》加以永久规定,成为规范性文书。
(二)1975年由国家文博机构首次聘请当代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潘吉星古纸研究专家,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仪器,采用最科学的检验方法和手段,授权他对故宫院藏,宋以前的书法作品用纸原料进行科技检验。这是历史上首次开创了以科学技术检验的形式作为鉴定保证的先河,并将这一行为编著《故宫博物院若干法书用纸之研究》一书中。
从这两次的鉴定结果上分析,故宫《伯远帖》无论是从墨迹方面,还是从纸张的原料方面,都不能认定为真迹。墨迹方面宋朝的鉴定早有明文规定,已将此帖排除在真迹范围之外,而用纸原料方面,经过潘吉星科学检验,断其用纸不符合晋代书法用纸原料的要求与标准。将故宫《伯远帖》同样也排除在真迹范围之外。
这两次都是由官方组织的审查鉴定行为,都是正式、合法、有效的审查鉴定行为。而启功对这两次审查鉴定的结论分别采取了;(一)对于宋朝米芾的审查鉴定,采用否定、废弃、推翻的方法。翻历史旧案,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鸣冤叫屈,为故宫《伯远帖》的真与假翻历史旧案。(二)对于当代潘吉星采用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作品用纸原料成分的检验鉴定,采用否认、争辩、排斥的方法。他否认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历朝历代就没有将科技检验引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的先例,进而达到排斥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提出此帖唯一引起争论的原因是纸质。从而使人们对科技检验进入这一领域产生怀疑。
可以看出,故宫《伯远帖》真与假的问题,归根结蒂就不是什么学术问题,而是法律问题。是承不承认宋朝米芾对朝廷内府所藏《伯远帖》的审查鉴定,和当代潘吉星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对故宫《伯远帖》用纸原料检验结果定性的问题,启功要否定这两次正式、合法、有效的鉴定。
所采取的手段是:
1、是废弃、推翻宋朝米芾的鉴定。2、是争辩、排斥当代潘吉星科技检验纸质原料的鉴定。3、彻底否定宋朝米芾与当代潘吉星二位这两次正式、合法、有效的鉴定,以达到用他“非摹是写”来替换这两次正式、合法、有效鉴定之目的。
这次潘吉星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是在中国书法史中,与传统目鉴古代书法作品鉴定的首次交锋。由于潘吉星运用了科技检验进入了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使有的以传统目鉴古代书法作品为主的鉴定专家,他们的话语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言堂受到了约束,所以他们接受起来很不自然,心里也很不舒服。总是要找茬以各种借口,来排斥科技检验古代书法作品这一新生事物,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
启功在电视节目中明言:“对于此帖的鉴定,历史上只有宋朝那次和本次鉴定才是正式、合法、有效的鉴定。此帖近千年来一直受宋朝那次鉴定的影响,现在是到了该为此帖正一正名分的时候了。”此言,实际上就是要将潘吉星这次科技检验故宫《伯远帖》的鉴定成果,彻底的排除在正式、合法、有效鉴定的范围之外,不承认其正式、合法、有效的法律真实性。
二、科技检验在古代书法作品鉴定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那些有疑问、有争论,出现意见分歧难以定夺或者从字迹墨迹和其他方面看出了有可疑破绽,但又提不出有科学依据的书法作品来说,采用科技检验该作品用纸原料的方法,是最可靠有效的手段了。因为每件作品都离不开书写时所用的纸张。对这些作品的纸张原料进行科学的检验,就可以帮助解决古代书法作品的断代问题。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所扮演的是检察官的角色。可以检查监督传统目鉴这个法官,在审查鉴定古代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是否公道、公平,是否依法办事。也就是说你所目鉴的结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物质基础这个条件。如果当时社会的物质基础这个条件根本不具备这种东西,你硬说这件作品是真迹。那么科技检验这位检察官就会立刻作出反映。会说你这位法官所作出的判决,不符合当时社会应有物质条件客观事实,要求案件发回重审。因此科技检验在古代书法作品鉴定过程中起到的是检察官的作用。检查监督传统目鉴者在鉴定过程中不能够随心所欲,是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所起的主要作用之一。
潘吉星在《中国造纸史话》一书中明确指出:“现存魏晋南北朝纸本文物中,据我们检验绝大多数仍是麻纸。”故宫《伯远帖》用纸经潘吉星多次反复检验分析,其纸张原料并无麻的成分,达不到晋代书法作品用纸原料的标准和要求。大家想一想,如果故宫《伯远帖》用纸原料,若达到了晋代书法作品用纸原料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启功还会提出此帖唯一引起争论的原因是纸质吗?
再看潘吉星对故宫其他古代书法作品科技检验的结果。例如:西晋陆机《平复帖》,确认该帖为早期白麻纸,该帖表面还有部分的裂纹,帘纹不显,纸面纤维束很多,甚至有未捣碎的成股麻绳,制作较原始,均可视为真品。又如:旧题吴彩鸾写《刊谬补缺切韵卷》、杜牧《张好好诗》、杨凝式《神仙起居注》、虞世南摹《兰亭》、颜真卿《湖州帖》、王羲之《东山松》等等,均在这次科技检验中达到了当时用纸原料的标准和要求,被视为真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潘吉星在这次纸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故宫《伯远帖》用纸原料经多次反复检验,结果不属于潘吉星所例晋、唐、宋写经文书用纸五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纸张类型,是这次检验中十分罕见的一种奇怪现象,为什么故宫《伯远帖》会出现这种反常的奇怪现象呢?
三、故宫《伯远帖》用纸原料之思考
仔细想一想,故宫《伯远帖》在宋朝时,经米芾鉴定就不是真迹。如今潘吉星运用科技检验的方法和手段,同样检验出故宫《伯远帖》用纸原料,不是晋代用纸的原料,应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如果潘吉星科技检验的结果与宋朝米芾鉴定的结果不相一致,那才是一桩奇怪的现象呢?
大家知道,要想书画造假,选纸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造假时如果纸张选择不准确,就会露出马脚,容易被人识破。所以在造假前如何选纸,选用什么样的纸张不会被人识破,就成为了造假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位造假者都会在造假前,慎重的选择自己在造假时所需要的纸张。如今的造假者,他们只能造清末、民国时期的假,没有人敢去造晋唐时期的假。如果真的有人胆敢去造晋唐时期的假,那是不知时务自投罗网。因为现如今早已没有了晋唐那个时期书画用纸的纸张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书画造假,选纸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故宫《伯远帖》在造假时同样也逃脱不了这个自然规律。可以看出当时故宫《伯远帖》在造假时,造假者在选纸问题上表现非常的慎重,就没有选择当时社会中的大众书法用纸。此帖的特殊性是进献皇帝的献媚作品,是一件贡品。就是因为此帖既是件贡品同时也是件伪品,基于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因此造假者选择了一种当时社会上不入流、罕见、稀有类型的纸,这种纸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所以潘吉星所例晋、唐、宋写经及文书用纸五种类型中根本没有这种类型。故而只有这样的纸才能骗过当朝皇帝,瞒过朝廷内府众臣。
四、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带来的影响
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将使得古代书法作品的鉴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结束了千百年来人们只能依靠传统目鉴,来辨别古代书法作品真假的历史。可以纠正有的长期以传统目鉴为主依靠其威望而主观武断的现象。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带有人为的感情色彩,使其鉴定结论发生偏见的现象。改变了历朝历代对作品标准的混乱局面,有了一个基本的标准和尺度。这个基本的标准和尺度,就是作品的年代是否与当时社会所具备的物质年代相匹配。
前面讲了,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是检察官的角色。可以检查监督传统目鉴审查鉴定古代书法作品的年代,是否与当时社会所具备的物质年代相匹配。使得古代书法作品的鉴定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准确。不过这样一来,就使有的以传统目鉴为主的书法鉴定家极为不满,甚至表现出抵制和排斥的态度。以故宫《伯远帖》为例,启功明知潘吉星科技检验故宫《伯远帖》用纸原料,达不到晋代书法作品用纸的标准与要求。却提出唯一引起争论的原因是纸质。故宫《伯远帖》用纸达不到晋代书法作品用纸的标准与要求,这是事实。达不到就是达不到,还要争论什么?难道因启功的争论,故宫《伯远帖》用纸,就能够达到晋代书法作品用纸的标准与要求了吗?难道启功一争论,科技检验就会服从于传统目鉴了吗?启功就是要通过此争论,将科技检验进入古代书法作品鉴定领域,这一新生事物排斥在古代书法作品鉴定范围之外,恢复传统目鉴古代书法作品一家掌权的话语权。
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恢复传统目鉴古代书法作品一家掌权的话语权,宋朝米芾的传统目鉴应该是首选。因为米芾所见晋唐书法作品的真迹远多于启功,更为可信。前有宋朝米芾传统目鉴的话语权,后有当代潘吉星科技检验为明证。所以启功提出此帖唯一引起争论的原因是纸质,则是完全错误的。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