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当代艺术
香港巴塞尔,“私奔”下的蛋(文/武少宁)
时间:2018-04-04 11:26 来源:号外艺术 作者:admin 点击:

香港巴塞尔,“私奔”下的蛋

文/武少宁

100多年前,英国人管制了香港。反映在香港的整体样貌上是香港的主流文化跟着西方跑了。而这个结果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好。香港本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个文化的本质是宗法专制,不太能够催生新东西的诞生。这就是香港跟着西方文明私奔了100多年的原因,香港的巴萨尔当代艺术展,就是这种私奔产下的一颗蛋。

在中国,讨论当代艺术是一件困难的事。艺术家们依旧在为当代艺术究竟是个什么鬼东西而吵吵闹闹。可西方人并不在乎中国人你想说什么或者怎么去理解当代艺术。香港巴萨尔当代艺术展,这个由西方人构建、参与、推广和经营的国际艺术展会,除了它的场地设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和有大量各怀心思的中国人蜂拥而至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中国元素在里面。

无论有多少中国人多么上杆子跑到拥挤闷热的香港看巴萨尔艺术展,西方人并不把它看作是发生在东方的一件事。大量长着白人面孔的人在穿梭于展会场馆内外时,高傲的展示着属于西方艺术语境的自信。可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家门口和眼皮子底下,尤其是不少中国买家的大方出手,才使得西方人不好意思不带中国人玩这件事。这时,西方人就像手持教鞭的教书先生,不管你懂还是不懂,他告诉你世界是怎样就该是怎样。在嘈杂鼎沸的人声中,很难有中国人在那里像在国内某些艺术场合那样肆意表达对当代艺术的观点和情绪,胆怯和虚荣的心态令他们欲言又止。

事实上,香港巴萨尔艺术展是一个完全由资本堆积而成的金字塔,有合金钢的质量。但如同繁荣的香港商业文化并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历史文化相提并论一样,巴萨尔艺术展实际上是一个艺术怪胎,它成功的关键词在于“买卖”二字,疾如旋踵的传播速度有如神话般告诉世界,这里是“卖”的天堂。既然是“卖”的天堂,自然就是以商业利益为第一抓手的画廊主的天堂,对于画廊而言,衡量艺术家的号召力并非唯一拿艺术功力说事,任何能够引起世界关注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外交的、自然灾难等话题反映在艺术品的价值上,都可能导致画廊和推手的关注点的变化。因此,虽然有几百家世界一流画廊参与了香港巴萨尔艺术展并展现了30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但并不能证明这些艺术品是代表人类最正确精神表达的作品,而用中国人审美的角度理解这件事,更是一道根本就想不明白的思考题。

从另一个角度或更多角度去分析,巴萨尔的成功或者说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功能都有它合理存在的意义。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艺术就已经开始从神圣的宗教殿堂走向了世俗。佛罗伦萨的梅蒂奇家族从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手头上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催化了欧洲文艺的复兴。因此,把社会资本看做润滑剂,而艺术品则是社会这部机器中少不了的零部件,从整体运行的关系上理解,没有金钱,社会机器就会停止运行。如果艺术品永远停滞在所谓的精神层面,远离画廊、缺少市场的推动,艺术就会死掉。

大量买家聚集在香港巴萨尔,一方面缘由巴萨尔固有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香港的自由开放度以及为各国画廊免税的政策(进口通关的免税和销售免税),是中国国内艺术展会无法复制甚至难以模仿的重要原因。十几甚至几十万张门票在网络上被早早抢购一空,高密度的人流像长龙一样蜿蜒爬行在几万平米的展厅内。这就是“巴萨尔”。

说走就走的文化“私奔”,事实上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汇和贯通的历程。

 

艺术广东创始人鲁晓昆(中)与总策展人武少宁(右二)、雕塑艺术家戚雅峰(左二)一同参观

(责任编辑:wanshiqin)
分享按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www.hwys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人:时琴 咨询电话:15810680740 邮箱地址:2039823910@qq.com 皖ICP备16022111号-1